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来看,礼的社会性十分突出。
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学立场,将主宰宇宙生存的天理直接叫作良知。【34】教化等人类行为是宇宙的主宰者,这便是人者,天地之心【35】。
明末之后,随着大明灭国等历史事件,思想家们开始反省心学,其中一些思想家开始弃心学而转向程朱理学,由此程朱理学得以兴盛,甚至一些心学大师们也转向程朱理学,如孙奇逢便以为盖陆、王乃紫阳之益友忠臣,有相成而无相悖【58】,类似的还是有李颙、黄宗羲等。成人、成才便是顺由仁义礼智等四端之心或性自然生长便可以了。魏晋儒家倡导天人一体。25 张载著,章锡琛点校:《张载集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78年,第64、10页。天地构成了自然界的主要内容或部分。
这便是天不变,道亦不变的意义所在。30 张载著,章锡琛点校:《张载集》,第113页。只是虚妄的心执着为有的,这个意思,到后面自然明白。
熊氏所志在于深究精神的本原,而船山学没有提供最透彻的解答。[27] 《熊十力文选》,1997年版,第69页。此间已经抛弃唯识论躯壳,主述体用不二论。熊十力先往佛教中寻觅,而结果悟觉中国儒学的好处,指出唯中国儒学经新意义的诠释,可再述宇宙之本原,构筑精神的本体。
[19]因此,妄执的心其实就是不能与真理相应的心。其二,习心赖外物而生,而本心先形气之上,所谓先不是时间的意义,而作超越的理解。
胡适的拿证据来,成了他在中国宣传实证论的主题口号。次年,入川,居璧山,建讲习会,日讲中国历史,力说中华民族与历史文化不亡。[17] 熊十力《新唯识论》,卷上,第7页。他同意阳明的良知说,并融会入自己的本体论中去。
其原理出处,自是唯心论的。但是此一实体不是物,而是精神,是本心。熊氏还说,获得实证,重要的是本心不受障碍,所谓不受障碍,守护纯净心,不受外界干扰与影响。[31] 总体说来,熊氏以创造精神继承中国儒家传统(尤其阳明心学理论),扬弃印度佛教原理,建立以本体论为主干的新唯识论理论体系,为中国现代性儒学奠定基石。
量智与习心具同样性质:它业已受到外界之物的浸润影响,用量智度量思维事物将无法认识事物的根本之理。他说:但基师以为识是不可说为空无的,此则不甚妥当。
或虽计有本体,而不免误将本体说为超乎现象界之上或隐于现象界之后,致有二重世界之嫌。他说世界是具体的,是实有的,是可信的,是有其本体与本质的。
体者,一真绝待之称;用者,万变无穷之目。如果将熊氏本体论与朱熹、王阳明思想做一排列,熊氏思想与王阳明肩距甚近。他强调: 因为我人的生命与宇宙的大生命原来不二,所以,我们凭着性智的自明自识才能实证本体,才自信真理不待外求,才自觉生活有无穷无尽的宝藏。先者,谓其超越乎形气也,非时间义。因为基师在此处所说底识字是与境相对的。以后凡言取境者皆仿此。
[18] 妄执的心虽然亦依本来的心而始有,但从本质上看,其乃为官能假本心之力用,因形气而生, 向外驰求的执着心,虚妄而不实。[20] 此段文字说明什么是境,凡心所及到的一切对象皆是境,而凡为取境的识,皆是虚妄的。
我们以为,世间所计度为离心实在的外物只是妄境。熊氏认为,所谓量智就是习心,性智就是本心。
1947年湖北《十力丛书》印本。又南返,于郴州创办十力中学。
感,或对社会的疑问,或于精神的困惑,或因自然的惊讶。仅用科学无法解决至大的人生问题,唯以性智(哲学)才能对人生以至宇宙之本原大体作透彻了悟。[4] 以上属熊氏治船山学笔记,说人生苦闷,引发学问激情。罗义俊编著:《评新儒家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,593页。
大海水全成众沤,非一一沤个别有自体。三、本体论 熊氏的主要著作是《新唯识论》,主创本体论。
删定《新唯识论》(文言体)由浙江图书馆出版。[31] 西方哲学主体概念与熊氏本体概念不同,后者定义比前者更广泛。
不过在熊氏自己看来,这不受干扰,做起来也确实是难,因此恐怕只有求之于中国的儒家和老庄,以及印度佛教的。这种自知自识的时候,是绝没有能所和内外及同异等等分别的相状的,而却是昭昭明明、内自识的,不是混沌无知的。
……夫证会者,一切放下,不杂记忆,不起分别;此时无能所,无内外,唯是真体现前,莫然自喻。易言之,即我人和宇宙,不是各有本原。注释: [1] 欧阳竟无(1871—1943年),名渐,字镜湖。[29] 《熊十力文选》,1997年版,第71页。
而所谓性智也就是在这样的境界中才显示的,这才是得到本体。[27]他说: 我在前面(唯识章上)已经很详悉的说明了宇宙万有,不是离我的心而独在。
为了更明确的说明本心性质,熊氏引出习心概念: 故习心物化者也,与凡物皆相待相需,非能超物而为御物之主也。是书大旨接近后来的《新唯识论》文言本。
熊氏还认为,妄执的心本意上说是一种取境的识,也是不真实的。鉴于以上,他又将本心与本体说成是宇宙真理。